beplay体育官方app > beplay体育官方app >

面对熊学生的巧言善变一代圣贤孔子竟也无可奈何

  孔子有这样一位学生,他个性张扬,思想活跃,不但对学术有追根溯源的精神,而且对任何事物都持有质疑的态度。他善于辩论,在孔子所有语言类弟子排行中,他甚至超越了大名鼎鼎的子贡。就连孔老夫子对他的语言天分也是非常肯定的。

  这样一个优秀的好苗子本该得到夫子的喜爱,可是他却因为白天睡觉,落得一个朽木不可雕的千古骂名。甚至于在【论语】中,他才出现了五次而已,而且关于他的记载也都是负面的。那么这位学生究竟是谁呢?他就是宰予。宰予作为一个悲剧人物的存在,追根溯源,和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。

  有一次,宰予跟随孔子前去齐国,当时齐景公有一位非常宠信的大臣名为梁居,他不幸被毒蛇咬伤,很长时间后,才得以痊愈。后来痊愈后的他如期上朝,朝堂之上众人纷纷向他进献药方。这种场面恰好被宰予看到,看到众臣阿谀奉承的样子,心直口快的宰予当场来了一句:“如今梁大夫的病已经痊愈了,你们此时献药方,难道是希望他再被咬伤一次吗?”此话一出,场面顿时尴尬无比,大家都沉默起来,无人反驳。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,宰我是个很真实的人,他心直口快,有话就说,毫不遮掩。但是一向主张君子要“讷于言而敏与行”的孔子对他这种性格却不认同。

  还有一次,鲁哀公问宰我:“祭祀土地神一般用什么树?”宰予直接就说:“夏朝用松木,商朝用柏木,而周朝用栗木,周朝之所以要用栗木,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感到战栗。”这话一出,简直要为宰予捏一把汗,鲁哀公是谁?周文公的后人,周文公是谁?那就是周礼的制定者呀!如今宰予在鲁哀公面前,说人家老祖宗的短板,揭露人家老祖宗规矩的黑暗,这种无畏的精神,也当真是了得了。关键,宰予还有点犯二的跑去和孔子讲述这件事儿,于是场面就更为尴尬了,一生维护周礼的孔老夫子,看到学生点明指出周礼的黑暗之处时,竟是无言以对,最后只能搪塞的说,事情都过去还提出来干嘛呀,

  宰予不但真实,最可贵的是他善于独立思考,对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见解。而他提出来的问题也显得非常另类。有一次,夫子讲到君子要仁这个话题,向夫子请教的学生一般会问,什么是仁,又或者怎么样才可以做到仁?但是,轮到宰予来问,就非常特别了,他居然还给夫子挖了一个坑,他说,老师,假如有一个很仁德的好人,不小心掉到井里头去了,刚好您看见了,作为一个君子,您会跳下来救人吗?不得不说,即使聪明渊博如孔子,此时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,无论怎么回答都不对,救人就显得君子愚蠢,而不救又必定会陷入君子不仁的境地。可是面对学生提问,又无法不作回答。最后,孔夫子只能生气又无奈的说,宰予,你怎么能这么问呢,根本就没有假如,我为什么要跳井,就算不跳井,也有别的方法可以救他呀!你拿一个不存在的问题来愚弄我,我也不傻呀。虽然化解了尴尬,但是以后再面对宰予的提问,孔子心里多少是有点害怕的。

  宰予对学问一直抱有质疑的态度,他对孔子的言行,并非像颜回那般全部接纳,毫不反驳。相反,他只要稍有疑问,就会提出。这种行为在古代多少都会有点忤逆长者的意思,更别提宰予对孔子宣扬的周礼提出质疑,这简直就是犯了孔老夫子的大忌。有一次,宰予就对周礼中的三年之丧提出了质疑,他对孔子说,守孝三年时间太久了,倘若这三年什么活都不干的话,我们经常维护的礼乐不就崩塌了吗?所以他觉的守孝一年最合适。其实,宰予关于三年之丧的论述,逻辑清晰,合情合理,并无任何狡辩之意。但是,孔子一生最担心的就是礼乐崩塌,而宰予这一番说辞,明着指出,夫子推崇的这种礼仪是有问题的,而一心维护的周礼的孔子,被学生揪出了漏洞,场面一度又处于尴尬的境地。但是,孔子又不能逃避,最后只能用生气来掩饰,他很不高兴的解释说,君子之所以守三年之丧,是因为父母去世,太悲痛了,即使吃美食,听乐曲,在舒服的家里待着,也不觉的快乐,所以才守孝三年。如果你觉得一年能够心安,那你尽管去做好了。可是经过这件事情之后,孔子又让宰予背上了不仁的骂名。其实一场探讨而已,结局尚未定论,而且宰予又并非故意刁难,倘若大家一起合理探讨,也许会找出一个更完美的方案,但是孔老夫子以大压小,直接就给宰予扣上了不仁的帽子,说来宰予着实可冤。

  这样真实,善于辩论,屡屡触动孔老夫子的底线的宰予,终于在有一次白天睡觉时,被孔老夫子揪着不放,骂了个狗血淋头。他的心直口快,毫无城府,不懂人情世故,说话不留情面,也换来了同门对他的排斥。

  但是在孔子的晚年却说出了这样的一段话,我喜欢的学生颜回,虽然处处对我维护,但是却对我没有什么帮助,反而是宰予,他的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,倒是让我怀念啊!的确,只有在不断的批评与质疑中,人和学说才能更完善的成长起来,即使学识渊博如孔子一般也是一样的呀!

  即使孔老夫子对宰予并不多欣赏,但是宰予对孔子却是一生忠诚,甚至在孔子去世后,第一个站出来响应夫子的学说,并说,我的老师比尧舜还要伟大。这种尊敬的态度,这种赤子之心,真的让人为之敬佩,他对老师不但没有任何的怨恨,而且一如既往的尊敬这让孔老夫子泉下有知,不知作何感想?

上一篇:将进酒

下一篇:乱世圣贤